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旅游美食 > 正文
    购物车
    0

    那些消逝的古浪文化

    信息发布者:王怀堂
    2017-09-13 17:38:23   转载




    落英陈佩廷 - 古筝曲


    王氏镰刀


    王氏镰刀为古浪县土门镇台子村王克俭家祖传手工技艺,主要生产镰刀而得名。1958年王氏镰刀被选送赴北京参加全国优秀农具展,2001年,甘肃省电视台“陇原行”栏目摄制组拍摄了王氏镰刀的打制过程,并在该栏目播放,2007年,被武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6月,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水磨制作


    古浪县解放前有水磨274盘,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水磨还在大量使用。在2008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古浪境内发现的能转动水磨只有一盘,而水磨制作技艺更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2009年,古浪县人民政府为了保护水磨制作技艺,将“水磨制作”公布为县级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2010年,武威市人民政府将“水磨制作”公布为武威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古浪宝卷


    古浪流传的卷本约有百余本,古浪宝卷中的《救劫卷》是众多古浪宝卷当中唯一一个由古浪民间艺人自己创作,以古浪土地上发生的事件为背景编撰成的宝卷。2007年6月,古浪县人民政府将《救劫卷》列入古浪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5月,《救劫卷》列入武威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古浪民间故事


    古浪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流传大多有数百年历史,在全县均有分布,其中尤以“抓山鸟和支山石的故事”最为出众。以“抓山鸟和支山石的故事”为代表的古浪民间故事,2007年被武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武威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6月,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浪老调


    古浪老调主要流传于古浪北部的永丰滩乡、黄花滩乡、东部的大靖镇、海子滩镇、裴家营镇一带。据考,古浪老调早在明代就在古浪形成。古浪老调表演简单干练,主要采用坐唱形式。1993年,古浪老调被收入《甘肃省戏曲音乐志》一书。2007年6月,古浪县人民政府将古浪老调列入古浪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5月,武威市人民政府将古浪老调列入武威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古浪童谣


    古浪流传着许多民间童谣、歌谣,通过非遗普查,发现古浪流传优秀童谣三十多首,2006年,古浪县人民政府将童谣公布为县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武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武威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月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甘冬儿和杨达儿


    《甘冬儿和杨达儿》是流传于古浪境内的一首民歌,是根据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古浪县大靖民权乡一带的一件真实爱情故事编成的。2010年5月,武威市人民政府将《甘冬儿和杨达儿》列入武威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予以积极的研究保护。6月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阅读 373

    6投诉

    精选留言

    写留言

    •  

      孺子牛

      我的家乡有一这么多民间文化遗产,县上有关部门应该加以推广,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增加古浪人民的自豪感,建设好自己的美丽家乡。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